以下內容出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012504845
Q:
metaphor跟allusion這兩個修辭法
要如何使用?
有什麼不一樣?
A:Metaphor (隱喻)在語言中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方式,主要是根據
兩個事物間的某些共同的特徵,用一事物去暗示另一事物的比喻方式。
例如: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William Shakespeare)
(整個世界是座舞臺,男男女女,演員而已。)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就是metaphor
而所謂的
「暗喻法」(allusion),又稱「典故法」,表示──
indirect reference(間接的暗指),是屬於較高層次的修辭法。
直接舉例會比較清楚:
片商在取這類片名時,會根據電影的題材,找出一個契合的片語、
成語或諺語,然後從中截取一段出來,或是加以改編,使它成爲
和故事情節直接相關的片名。因此,當觀衆一看到片名時,必定
會先就字面的解讀知道電影的大概情節,再間接聯想到片名原先
的出處,這兩者相互印證,觀衆自然會對其中的巧妙之處會心一笑。
舉例來說,Deep Blue Sea(中譯:水深火熱)的字面意思是「湛藍的深海」
,觀衆一看到這個片名,自然會想到劇情中的一望無際、底下暗藏殺機的
藍色深海。進一步探究,便可以發現這個片名其實出自於成語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意思是──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re are two equally unacceptable alternatives
(進退維谷,兩面受敵),非常符合電影中一群人被困在一個海洋實驗室
裏,又被變種巨鯊追殺,落得進退兩難的劇情。
再看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中譯:迷情追緝令),字面直譯是「注視者的眼睛」
,我們可以聯想到劇中男主角的身分,是眼睛一直注視著受監視物件的諜報人員
。若進一步思索,就可以發現這個片名顯然出自於諺語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中譯爲「情人眼裏出西施」,
這當然也符合劇情裏男主角受命監視一個謎樣的女子,
長久的注視監控下,終於無可自拔地愛上她。
http://www.flcjxnu.com/learn/readingwri ... 0/534.html「英語辭格
allusion不是一般的quotation(引語),它不但不在正文
中注明出處,而且很少原封不動地引用全文,只引原故事、格言、
諺語、名句等的大意,個別關鍵詞或詞組,巧妙地揉合在自己的
話裡…。因此,它的修辭效果是與讀者對所引典故、格言、諺語、
名句等的知識和理解成正比。」 艾伯格夫婦所著著名的幼兒書
《每個桃子、梨子、李子》(Each Peach Pear Plum 1978)以歌謠複誦
的形式「我看見…」(I spy…)帶出鵝媽媽童謠或童話中人物
,而他們則隱藏在圖畫裡,知道鵝媽媽童謠、熟悉童話人物的小孩,也就
是具有背景知識的小讀者,可以充分領略尋寶之樂;正如上文所云,使用
引喻的修辭效果,與讀者的知識和理解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