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退出中國戲碼連播

版主: piyo, csc

Google退出中國戲碼連播

文章mikelee » 2010-01-20 15:09

最近一直在看goolge 退出中國的新聞,越看越有趣,就開始收集這些新聞,還真有趣,這衍生出不少議題,放上來讓大家瞧瞧
大家盡量發表想法


From: http://cn.wsj.com/big5/20100118/rth1455 ... source=rss
Topic: 谷歌事件的幾點誤解之辨


谷歌(Google)意外宣佈可能退出中國﹐近幾天在從硅谷到中關村的各個地方都引起了大量討論﹐但這些討論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以下是我們看到的一些不恰當的表述和理解:

1. 谷歌敗走中國

谷歌的中國業務在其總收入中只佔一小部分。公司不透露這方面的具體數額﹐據分析師估計﹐2008年在中國的收入只有數億美元﹐在218億美元的總收入中只佔幾個百分點。但谷歌近年在中國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研究公司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顯示﹐2009年第四季度﹐谷歌在中國互聯網搜索市場的份額已從2006年年初中文網站Google.cn上線時的13%上升到大約36%。


很多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其他外資企業都樂於犧牲短期利潤以換取在華市場份額的可觀增長﹐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中國的用戶數量超過了任何其他國家(最新數據是3.84億人)。另外﹐在教育水平高的城市年輕白領專業人士這群受到激烈爭搶的用戶群中﹐谷歌也一直特別受歡迎。它強大的商業品牌和“不作惡”的價值觀同樣在中國網民中贏得了相當的好感﹐很多網民為它尚不確定的未來而扼腕嘆息。競爭對手百度在搜索市場佔有58%的份額﹐遠高於谷歌﹐但其品牌因競價搜索醜聞和據稱對敏感新聞的審查而受損。

谷歌沒有公佈其在中國盈利與否﹐但肯定沒有理由認為它沒有盈利。谷歌的主要競爭對手百度在2008年報告收入4.68億美元﹐淨利潤約1.53億美元﹐據它稱﹐這一年雇有員工6,387人。谷歌當年在中國的收入或許是百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它在中國的總成本可能要低很多﹐因為據信谷歌在中國的員工遠遠不足1000人﹐而且它可以使用美國總部開發的技術。

2. Google.com在中國無法訪問

谷歌2006年推出面向中國的搜索引擎Google.cn以前﹐其全球站點Google.com在中國時常被屏蔽。但過去四年﹐中國用戶基本上一直可以訪問Google.com。

不過﹐Google.com可以從中國訪問﹐並不是說用戶就可以進入搜索結果中列出的敏感內容。點擊通往被屏蔽網站的鏈接﹐仍然會返回錯誤信息或出現訪問中斷。(谷歌中文搜索引擎Google.cn則是過濾掉通往不符合中國法律法規的網站的鏈接。)

當然﹐考慮到中國網絡管制的不可預測性﹐中國用戶能否繼續訪問Google.com還很難說﹐至少在不“翻牆”的情況下是無法保證的。

3. 谷歌在中國設有Gmail服務器

一些報道說﹐中國黑客得以攻入Gmail賬戶是因為谷歌在中國放有實體電子郵件服務器。事實並非如此。谷歌稱﹐它在中國沒有任何電子郵件服務器。

事實上谷歌曾表示﹐不把服務器放在中國是有意而為﹐目的是為了保護用戶信息。2006年1月宣佈推出Google.cn的計劃時﹐谷歌的高管就曾表示﹐為了保護用戶利益而準備採取的防護措施之一就是不在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上存放電子郵件和博客等用戶產生的內容。


谷歌小心行事並非無因。2005年﹐雅虎(Yahoo)因把用戶信息提交給中國政府、為記者師濤被判10年徒刑提供了證據﹐受到人權活動人士和美國政府的普遍抗議。雅虎說﹐由於中文郵件服務器放在了中國境內﹐它覺得不得不服從當局的要求。

4. Google.cn已經不再審查搜索結果

上週二谷歌宣佈可能退出中國後﹐網民大量湧向Google.cn﹐搜索“天安門1989”、“坦克人”甚至是“敏感詞”等敏感詞條。但很多人失望了﹐因為搜索這些詞條仍然會出現人們熟悉的免責聲明:“據當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

谷歌表示﹐它還沒有開始撤銷Google.cn上的內容過濾器﹐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週時間。

但通過Google.cn搜到的坦克人圖片和關於達賴喇嘛的網站鏈接又作何解釋?很多產生豐富結果的搜索似乎都是用英文進行的﹐這是一種搜索技巧﹐以此在Google.cn上搜索得到的結果常常比搜索相同中文詞條更加全面。(比較一下Google.cn上“Dalai Lama”和“達賴喇嘛”的搜索結果就知道我們說的是什麼意思了。)

5. 谷歌發現中國異見人士是此次網絡攻擊的目標

自谷歌表示成為網絡攻擊目標、併發現兩個Gmail賬戶被攻破以來﹐中國一些知名活動人士反映他們的Gmail賬戶被黑﹐有些是被反復攻擊。谷歌表示﹐這些攻擊不屬於針對其安全基礎架構的整個高水平攻擊的一部分﹐而有可能是更為平常的釣魚式電子郵件或惡意軟件引起的。

6. 谷歌已關閉中國業務

上週五﹐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表示﹐商務部和北京市商務委員會都沒有收到谷歌有關計劃撤出投資的任何信息。一位接近谷歌的人士也否認了有關谷歌在華員工已停止報到的傳言。

Sky Canaves
Mike Lee
FormorsaMBA Team
Email: mike.lee@formosamba.com

Plurk: http://www.plurk.com/mikecafe
Twitter: http://twitter.com/mikecafe
加入 FormosaMBA Facebook
加入Oh My 巴哥粉絲團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 Steve Jobs
頭像
mikelee
管理員
管理員
 
文章: 440
註冊時間: 2009-08-10 18:34
來自: FormosaMBA Office

Re: Google退出中國新聞收集

文章mikelee » 2010-01-20 15:18

這篇報導就妙了,記者既然把90年代的Levis推出中國市場的新聞給他挖了出來,記得大學書本的case還有這一個case,那時候講到企業願景的時候,都會那這個當例子,但換到今天這個時間點,看Levis事件,好像覺得Levis在意氣用事 哈

很值得思考的一篇文章




----------------------------------------
Topic: 李維斯牛仔褲也曾對中國說不

From: http://cn.wsj.com/big5/20100114/bus1628 ... source=rss

谷歌(Google)對中國說不並不是破天荒的事:17年前﹐列維公司(Levi Strauss & Co.)就曾撤出中國市場。

如今﹐李維斯(Levi's)品牌牛仔褲在中國生產﹐列維公司去年11月在北京開設了中國第501家店舖。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1993年﹐這家標志性的舊金山牛仔褲製造商宣佈﹐由於中國普遍侵犯人權﹐公司將結束與中國承包方的合作關係。


Newscom
2006年李維斯在鄭州的一場促銷活動
當時﹐跨國公司都在湧向發展中國家﹐尋求廉價勞動力。人權活躍人士也不甘落後﹐他們相信西方公司會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工具:此前校園示威活動要求美國大公司切斷與南非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解體。

和現在一樣﹐20年前﹐中國憑藉著飛速增長、廉價勞動力和巨大人口吸引著西方公司。但由於人們對1989年天安門事件深惡痛絕的心理﹐人權活動人士當時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在那些日子﹐並沒有多少外國公司在中國盈利﹐在危險工作環境、監獄勞工以及其他中國濫用工作環境權利的證據面前﹐更沒有多少公司能夠說得服人權活動人士。

家族控股的列維公司一直自我定位為一家有良知的公司。列維公司當時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哈斯(Robert Haas)要求評估40個國家的人權狀況﹐結果認定只有中國和緬甸的侵犯人權狀況尤其嚴重﹐以致於只有撤出才是最有意義的。

一位美國紡織採購行業的高管說﹐在當時有關是否順從當局的問題上﹐列維公司處於風口浪尖。這位高管當時曾經與香港貿易公司利豐(Li & Fung Ltd.)有過合作。

這位高管說﹐業內每個人都清楚﹐列維公司的策略幫助其成為了服裝業的一個重要公司﹐他們將工廠的照明、消毒、衛生以及餐廳等方面的考量提到與價格和生產質量同等重要的地位。

列維公司與谷歌存在著諸多相似點。他們都在捍衛著一個凝聚美國價值觀的品牌。此外﹐列維公司當時在中國規模很小﹐褲子和襯衫採購量只有5,000萬美元。而谷歌則在中國網絡搜索領域落後於百度。兩家公司都讓中國融入了其已經建成的全球網絡──列維公司是通過其供應鏈﹐谷歌是通過互聯網。它們的舉措都引發了政治風暴。

中國人權組織發言人譚竟嫦(Sharon Hom)說﹐如果你看看列維公司與谷歌的狀況﹐需要指出的是﹐兩者存在類似之處﹐但也有差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牛仔褲﹐但所有人都需要信息。

領導列維公司撤出中國的哈斯為公司的人權立場進行了辯護。在被《列維的孩子:面對全球市場人權》(Levi's Children: Coming to Terms with Human Right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一書收錄的一次演說中﹐哈斯說﹐注重成本而無視其他所有因素的決定不符合公司及其股東的長久利益。

該書寫道﹐中國外交部對列維公司舉動的反應是﹐宣稱人權問題與他們無關。

很難具體評估列維公司此舉給中國工廠狀況帶來的改變﹔2008年列維公司認為狀況令他們感到滿意﹐因此重返中國。

位於香港的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r Bulletin)編輯克羅塞爾(Geoffrey Crothall)說﹐由於得到了關注﹐很多跨國公司下屬工廠的狀況得到了改善。但總的來說﹐中國工廠的情況尚未得到提高。

《列維的孩子》一書作者勛博格(Karl Schoenberger)在書中說﹐列維公司在中國採取了大膽的立場﹐但他們幾乎立刻對這一決定感到了後悔﹐因此他們從未真正中斷與中國市場的聯繫。

James T. Areddy
Mike Lee
FormorsaMBA Team
Email: mike.lee@formosamba.com

Plurk: http://www.plurk.com/mikecafe
Twitter: http://twitter.com/mikecafe
加入 FormosaMBA Facebook
加入Oh My 巴哥粉絲團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 Steve Jobs
頭像
mikelee
管理員
管理員
 
文章: 440
註冊時間: 2009-08-10 18:34
來自: FormosaMBA Office

Re: Google退出中國新聞收集

文章mikelee » 2010-01-20 16:34

這一篇是Google 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David Drummond,所發表的英文原文,隨文附上翻譯


---------------------------------------------------
From:http://cn.wsj.com/big5/20100113/bog105425_ENversion.shtml

Topic: Google Statement on China Approach

Google said it is 'reviewing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and may back out of China entirely, as it disclosed it had been hit with major cyberattacks it believes to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country. The following was posted on the official Google blog by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Like many other well-known organizations, we face cyber attacks of varying degrees on a regular basis. In mid-December, we detected a highly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attack on our corporate infrastructur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at resulted in the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Google. However, it soon became clear that what at first appeared to be solely a security incident-albeit a significant one-was something quite different.

First, this attack was not just on Google.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at least twenty other large companies from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es-including the Internet, finance, technology, media and chemical sectors-have been similarly targeted. We are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notifying those companie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with the relevant U.S. authorities.

Second, we have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a primary goal of the attackers was accessing the Gmail accounts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ctivist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to date we believe their attack did not achieve that objective. Only two Gmail accounts appear to have been accessed, and that activity was limited to accoun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ate the account was created) and subject lin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emails themselves.

Third, as part of this investigation but independent of the attack on Google,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 accounts of dozens of U.S.-, China- and Europe-based Gmail users who are advocate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been routinely accessed by third parties. These accounts have not been accessed through any security breach at Google, but most likely via phishing scams or malware placed on the users' computers.

We have already used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is attack to make infra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improvements that enhance security for Google and for our users. In terms of individual users, we would advise people to deploy reputable anti-virus and anti-spyware programs on their computers, to install patches for their operating systems and to update their web browsers. Always be cautious when clicking on links appearing in instant messages and emails, or when asked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like passwords online. You can read more here about our cyber-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People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se kinds of attacks can read this U.S. government report (PDF), Nart Villeneuve's blog and this presentation on the GhostNet spying incident.

We have taken the unusual step of sha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attacks with a broad audience not just because of th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implications of what we have unearthed, but also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goes to the heart of a much bigger global debate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ograms and its citizens' entrepreneurial flair have lift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out of poverty. Indeed, this great nation is at the heart of much economic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We launched Google.cn in January 2006 in the belief that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people in China and a more open Internet outweighed our discomfort in agreeing to censor some results. At the time we made clear that 'we will carefully monitor conditions in China, including new law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our services. If we determine that we are unabl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utlined we will not hesitate to reconsider our approach to China.'

These attacks and the surveillance they have uncovered-combined with th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year to further limit free speech on the web-have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review the feasibility of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We have decided we are no longer willing to continue censoring our results on Google.cn, and so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 discussing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basis on which we could operate an unfiltered search engine within the law, if at all. We recognize that this may well mean having to shut down Google.cn, and potentially our offices in China.

The decision to review our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dibly hard, and we know that it will have potentially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We want to make clear that this move was driven by our execu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the knowledge or involvement of our employees in China who have worked incredibly hard to make Google.cn the success it is today. We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responsibly to resolve the very difficult issues raised.

Posted by David Drummond, SVP, Corporate Development and Chief Legal Officer

-0-
Copyright (c) 2010 Dow Jones & Company, Inc.


中文翻譯

谷歌(Google)表示正在評估公司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並可能完全退出中國市場。該公司透露﹐他們遭受了據信來自中國大陸的重大網絡襲擊。以下是由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David Drummond)執筆的官方博文。

新的中國策略

就象其他許多知名組織一樣﹐谷歌也會經常面臨不同程度的網絡襲擊。在去年12月中旬﹐我們偵測到了一次來自中國、針對公司基礎架構的高技術、有針對性的攻擊﹐它導致我們的知識產權被竊。不過﹐事態很快變得明瞭﹐這個起初看似獨立的安全事件(儘管很嚴重)其實背後大有不同。


ANDREW HARRER/BLOOMBERG NEWS
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
首先﹐並不是只有谷歌受到了攻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至少20家、涵蓋領域廣闊的大型公司都成為相似的攻擊目標﹐這些公司隸屬於互聯網、金融、技術、媒體和化學行業。我們現在正在向這些公司通報情況﹐並與美國相關政府部門展開合作。

第二﹐我們有證據顯示﹐攻擊者的首要目標是進入中國人權活動人士的Gmail賬戶。我們迄今為止的調查結果讓我們相信﹐這些攻擊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只有兩個Gmail賬戶被進入﹐而且其活動僅限於帳戶信息﹐比如帳戶何時創建、以及郵件標題﹐具體郵件內容未被染指。

第三﹐在與谷歌受攻擊無關的整體調查中﹐我們發現數十個在美國、中國及歐洲的中國人權活動人士Gmail帳戶經常被第三方侵入。入侵這些帳戶並非經由谷歌的任何安全漏洞﹐而很可能是通過在用戶電腦上放置網絡釣魚或惡意軟件。

我們已經運用從這些襲擊中獲得的信息改進了基礎設施和網絡結構﹐加大對公司和客戶的安全保障。對個人用戶而言﹐我們建議大家使用可靠的殺毒和反間諜軟件﹐安裝操作系統的補丁並升級網絡瀏覽器。在點擊即時信息和郵件中顯示的鏈接、或被要求在網上提供諸如密碼等個人信息時永遠要保持警惕。你可以點擊這裡閱讀谷歌提供的網絡安全建議。希望更多瞭解此類襲擊的人士可以閱讀美國政府提供的報告、納特•維倫紐夫(Nart Villeneuve)的博客以及有關間諜網絡幽靈網(GhostNet)的報導。

我們採取了非常規手段與大家共享這些網絡攻擊信息﹐其原因並不只是我們發現了其中的安全和人權問題﹐而是因為這些信息直指言論自由這一全球更重大議題的核心。在過去20年中﹐中國的經濟改革和中國人的創業精神讓上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事實上﹐這個偉大的國家是當今世界許多經濟成就和發展的核心。

我們在2006年1月在中國推出了Google.cn﹐因為我們相信為中國人拓展信息獲取、加大互聯網開放的裨益超過了我們因在網絡審查上做出讓步而帶來的不悅。當時我們明確表示﹐我們將在中國仔細監控搜索結果﹐並在服務中包括新的法律法規﹔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無法實現上述目標﹐那麼我們將不會猶豫重新考慮我們的中國策略。

這些攻擊和攻擊所揭示的監視行為﹐以及在過去一年試圖進一步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行為使得谷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應該評估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公司已經決定不願再對Google.cn上的搜索結果進行內容審查﹐因此﹐未來幾週﹐公司和中國政府將討論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在法律框架內運營未經過濾的搜索引擎﹐如果確有這種可能。我們認識到﹐這很可能意味著公司將不得不關閉Google.cn﹐以及我們在中國的辦公室。

做出重新評估我們在華業務的決定是異常艱難的﹐而且我們知道這可能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我們希望說明的一點是﹐該決定是由公司在美國的管理團隊做出的﹐而為Google.cn今日成功而付出了無比巨大努力的中國團隊對此毫不知情﹐也未曾參與。我們決心以負責任的方式來解決任何可能隨之產生的難題。

David Drummond, 谷歌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兼首席法律顧問
Mike Lee
FormorsaMBA Team
Email: mike.lee@formosamba.com

Plurk: http://www.plurk.com/mikecafe
Twitter: http://twitter.com/mikecafe
加入 FormosaMBA Facebook
加入Oh My 巴哥粉絲團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 Steve Jobs
頭像
mikelee
管理員
管理員
 
文章: 440
註冊時間: 2009-08-10 18:34
來自: FormosaMBA Office

Re: Google退出中國新聞收集

文章mint » 2010-03-23 00:34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google不能在“廣泛性”上PK baidu,我看它將繼續自怨自艾下去。權利要靠自己爭取。 8-)

╯╭╯╭╯
╭ ╯╭╯╭╯
╭ ╯╭╯╭╯
╭ ╯╭╯╭╯
███████ ═╮
█温馨咖啡█ │
███████ ═╯
◥█████◤
mint
初級會員
初級會員
 
文章: 33
註冊時間: 2009-10-21 17:04

Re: Google退出中國新聞收集

文章mikelee » 2010-03-23 11:26

這是一個聰明的緩兵之計

--------------------------

谷歌決定把中國用戶導向其無需審查的谷歌香港網站﹐乍一看﹐這對解決因中國政府審查規定給谷歌造成的道德困境不失為一種良策。但此舉面臨的風險是﹐中國政府若動怒﹐只需簡單封掉大陸與香港網站的通道﹐谷歌今後在中國的日子就極為艱難了。

中國大陸用戶早就可以使用不經審查的谷歌香港網站﹐不過使用的成功率就遠沒法保證了。谷歌正在將Google.cn上使用的簡體中文﹐添加為大陸用戶訪問其香港網站的默認語言。谷歌可籍此給予大陸用戶以香港客戶同樣的網絡體驗﹐卻有理由稱其並未違法。谷歌似乎不太懼怕中國政府會如何回應。

這一舉動表明谷歌完全明瞭關閉其在中國業務的全部含義﹐今年一月份谷歌曾說﹐如果它停止審查Google.cn上的內容﹐有可能導致這一結果。谷歌現在表示﹐它將繼續在中國的研發﹐並維持在華銷售業務。這樣做也屬明智之舉﹐因中國市場的商業潛力巨大﹐沒有哪家公司可以忽視﹐不論谷歌公司的創建者們是否會有道德上的不安。儘管Google.cn目前帶來的收入尚未達可觀程度﹐但這種局面終將改變。投行Jefferies & Co.公司週一預計﹐谷歌佔據了中國約30%的互聯網流量﹐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給谷歌貢獻的互聯網流量僅次於美國。

幾乎可以肯定﹐谷歌與中國政府的較量遠未到收場之時。但谷歌已經把球踢到了中國一邊
From: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00323/hrd085153.asp
Mike Lee
FormorsaMBA Team
Email: mike.lee@formosamba.com

Plurk: http://www.plurk.com/mikecafe
Twitter: http://twitter.com/mikecafe
加入 FormosaMBA Facebook
加入Oh My 巴哥粉絲團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 Steve Jobs
頭像
mikelee
管理員
管理員
 
文章: 440
註冊時間: 2009-08-10 18:34
來自: FormosaMBA Office

Re: Google退出中國戲碼連播

文章mint » 2010-03-23 14:31

高仁:Google退出中国市场 并非出于政治道德


  2010年1月12日美国Googl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顾问David Drummond在Google官方博客上以高姿态发表了一篇题为《A new approach to China》的高调文章。文中威胁道,"公司已决定不愿再审查我们在Google.cn上的搜索结果……我们承认,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将不得不关闭Google.cn,以及我们在中国的办公室。"。首先我在这里需要指出一个问题:有很多文章说Google关掉Google在中国的经营就意味着中国网民不能进入Google搜索。这些文章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无知就是因为作者言为别有用心而故意误导读者。这点在本文下面将论及。

  Google的这一高调声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完全不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但Google真是因为中国的网络监察制度而发出这一威胁的吗?我看完全不是。

  一、Google曾对中国市场寄予极大希望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市场是世界最重要市场之一,几乎被所有大企业所重视。在网络方面更是如此。截至去年6月,中国拥有3.38亿互联网用户,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并且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广大的市场潜力。这点Google不能等闲视之。美籍华人李开复曾位居微软全球副总裁。但Google为了开拓中国市场,2005年不惜重金将李开复挖过来。并且与微软撕破脸皮,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司才赢得李开复。后来又高薪聘来周韶宁。这些都反映出Google对于一个急速发展的市场的迫切性和强烈的市场期待。因为他们以为李开复、周韶宁更懂中国文化,更懂得如何让Google转化为一个本土化的搜索公司,能够更好的取长补短,与百度等本土搜索厂商一决高下。

  李开复到中国主管Google在中国业务后,Google很快就动用其资源就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推出了针对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Google.cn网站。这样一来,中国人就能同时使用Google.cn和Google.com这两个不同的搜索网站了。目前Google在中国拥有雇员约800人。

  二、Google在中国遭受市场无情淘汰

  在四年前的对外经贸大学举行的"2006商业灵感论坛"上,当时的互联网搜索新秀百度上选"2005战略管理标杆企业",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挑起话题:"5年以后 Google和百度是什么样的关系?那个时候Google 比百度牛还是百度比Google牛??。对此问题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满怀信心地预言:"5年以后(即2011年),Google和百度之间的关系是百度一枝独秀,从市场份额来说,大家很难 看到Google了。"

  百度的财务总监王湛生出席了当天的论坛,他证实了这一话题。他说:"随着中国语言不断发展,中国独特规模经济体不断成长,我们认为依赖进口技术做中国的事情难以持久,我们相信中国人会用自己的搜索引擎技术了解中国文化。"

  在2006年,百度以56.6%的市场占有率稳坐第一,而Google只能以32.8%屈居第二。但更让Google大受打击的是,Google的这32.8%的市场份额中的99%是由Google.com贡献的。对此不尽人意的状况Google创始人Sergey Brin 就指出:虽然Google.com和Google.cn在中国同时并存,但只有1%的中国用户使用后者,这主要因为Google.cn的搜索结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同主搜索引擎相比。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Google在中国本土市场上主推的却是Google.cn而非Google.com。

  根据中国CNNIC的在2009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据,仅有可怜巴巴的12.7%的中国网民将Google作为搜索网站的第一选择,比2008年大幅下降3.9%。而中国本土的百度被高达77.2%网民作为第一选择。

  虽然经历多年的市场运作,但无情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证明谷歌在中国是失败的。虽然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Google在中国的市场处境并没有任何改善。2009年9月,谷歌遭遇又一次重大挫折,它于2005年从微软(Microsoft Corp.)挖来负责中国业务的李开复离职,创办自己的中国互联网投资企业。

  三、西方网络公司在中国的惨败是普遍现象

  事实上Google在中国的惨败并不是特例,而是中国网络内容服务市场上的普遍现象。

  在电子商务市场淘宝击败Ebay。淘宝和Ebay的易趣貌似孪生兄弟,实际上根本不同,这一差别使得战斗一开始就决定了胜负,只不过人们花了3年时间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1999年,从哈佛回来的邵亦波带着40万美元风险投资来到上海,创办了当时国内第一家电子商务拍卖网站。当然,这个商业模式不是他凭空想出来的,不论从网站结构、赢利模式还是收入结构上,从易趣身上都能找到美国eBay的影子,甚至邵亦波和eBay的CEO惠特曼同出哈佛门下。到2002年的时候,eBay投资3000万美元现金,获得易趣33%的股份,一年之后,eBay再次大手笔投入1.8亿美元入主易趣,至此易趣彻底变成eBay易趣--一个电子商务市场巨头的中国子公司,拥有90%的市场,是不折不扣的大象。

  淘宝创立于2003年,是易趣创立4年之后。一开始淘宝甚至没能列入eBay易趣广告投放的排斥性名单,后来才引起了eBay易趣的警觉。用马云的话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差别。 3年后,即2006年,eBay易趣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淘宝上升至72%,年底的时候,被淘宝逼得步履维艰的eBay易趣宣布和TOM在线组成合资公司,TOM在线占股份51%,eBay占股份49%。至此,eBay以一种体面的形式退出市场,蚂蚁雄兵最终击败大象。

  在个人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市场,中国企业也占据绝对优势。《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手机网民在各类移动增值业务(短信除外)中对移动IM的使用率最高。其中,手机QQ以80.8%的渗透率位居第一,飞信和移动MSN分居二三位。在移动商务市场,中国企业QQ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中国企业的即时通信市场上,中国企业也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据2009年第三方统计数据,仅腾讯RTX就已占到超过70%的市场份额。 腾讯为代表的国产软件企业。它们的产品设计更加贴近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产品操作更加贴近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并亦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Yahoo也在中国遭受惨败。雅虎中国网站在1999年9月正式开通,但最后雅虎不得不把自己在中国的品牌权和运营权卖给中国本土企业阿里巴巴,再加上10亿美金换取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艾略咨询首席分析师、艾略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认为"业内公认中国雅虎是失败的,因为这么多年来,在业务上,用户数、运营收入和战略定位上都存在问题。"。

  大多数的业内人士都指出,西方那些有实力的网络公司在中国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国文化、网民需求、市场变化的了解。如果说在搜索引擎市场可能会受政治的影响,但在电子商务和即使通讯市场上的失败证明了政治并不是主要原因。即使搜索引擎市场受政治约束,但Google的失败是在和百度在同一市场用同样的政治态度竞争了几年后才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四、Google在中国的大失败需要给投资人以解释

  Google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一家是上市公司。公司的管理阶层需要对董事会和投资人负责。Google在其它市场上的摧朽拉枯般的击败一个个的有力对手。但在中国市场遭受惨败确实是一件让Google公司的管理层极其难堪的事情。更何况中国是大家都看好的一个具有巨大现实意义,并且蕴藏巨大潜力的市场。

  从市场经营结果来看,Google.cn确实没有存在的理由。不仅需要大量投资,但在竞争对手的打击下,Google.cn毫无还手之力。关掉Google.cn是市场决定的。正如资深互联网分析师洪波所说:"Google在中国已经运营了4年多,这些投入是白费了。"

  不仅巨大的投入打了水漂,而且丧失一个巨大的市场,Google的管理层必须给投资人一个的解释。这是西方企业管理层的基本伦理道德。但不幸,这次中国政府做了Google公司管理层的替罪羊。

  如果中国的网络监察制度是在Google进入中国后新出来的一个制度,最后逼得Google无法经营而被迫退出中国市场,Google满腹怨气是情有可原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Google才有资格以如此的高姿态发表如此高调的声明来占领道德制高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政府的网络监察制度并不是什么秘密。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在Google进入中国之前就存在。其次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审查制度越来越宽松,网络上的言论也越来越开放。国内的群体事件也基本上能在网络上得以公开报道,新政策的出台也能被公开讨论。这个趋势是明显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绿坝软件事件。这一新政策就在网络上被公开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中国政府让步。其它群体事件如2008年的贵州省瓮安县的万人大骚乱、2009年湖北石首因一厨师非正常死亡而导致数万群众参与的骚乱、湖北烈女邓玉娇事件,这些基本上在网络上被公开地讨论,并且推动了事件朝正确方向解决。不用我一一举例,这类的例子已经很多了。这些例子无疑是中国网络监察制度走向宽容的见证。

  Google是在中国政府的网络监察制度更严格的时候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在中国市场分得一羹。在中国政府的网络监察制度越来越宽松的情况下退出市场,但站出来高调批评网络监察制度,这本身就是滑稽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至少表明Google和其声明中的道德是格格不入的。Google只不过是利用政治作为撤出中国市场的遁词。正如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小山(Shaun Rein)所说:"我想谷歌只是在找个体面的方式来撤出中国。谷歌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好,根本就斗不过百度。"

  Google并没有反省其在中国的不争气和无所作为,如果不再摆出点政治公关言辞,怎么能够安抚本土之舆论呢?政治成了Google在中国大溃败的一块遮羞布。

  五、Google的双重标准证明其只在乎利益并不在乎道德

  按照Google自己的高调标准,Google本身是一个高举道德大旗的魔鬼。2008年印度22岁的IT专业人士Rahul Krishnakumar Vaid因为在Orkut网站写下"我恨索尼娅甘地(I hate Sonia Gandhi)"而遭逮捕。Orkut是Google在印度的一个社交网络网站。Google立即向印度警方提供了Vaid的Gmail电子邮件信息。Vaid被起诉了违反了印度刑法第292条和信息技术法第67条,在网上社区发布辱骂印度国大党领袖索尼娅甘地的内容。如果被判有罪,他将可能要入狱5年,罚款10万卢比。Google声称:Google致力于保护用户隐私,但Google必须遵守所在国的法律。

  这还并不是第一起印度政府在Google帮助下逮捕其公民的事件。2007年11月也有一位名叫Lakshmana Kailas K的网民也是在Google的Orkut网站上张贴了一张亵渎印度教圣人Shivaji的图像,印度官方要求Google提供该网民的IP地址,Google完全配合,这位印度网民随后被印度政府逮捕,并遭受殴打。更为不人道的是该网民在印度监狱里被强迫用同一个碗吃饭和撒尿。更出乎预料的是事后证明该网民是被冤枉的。

  六、Google关闭在华业务对中国网民影响有限

  正如前面述及,中国网民上Google其实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中文站点Google.cn,另外一个就是Google的全球网站Google.com。而后者才是中国网民进入Google网站的主要途径。Google.cn本身对中国网民无关紧要。即使Google退出中国市场,其实也就是关闭Google.cn,再多就是关闭在华研发。这对网民影响并不明显。更不是有些文章恐吓说:Google关闭中国网站会让中国网民孤立于互联网之外。

  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说:"这对中国网民是无所谓的,但这将是他们做出的历史上最蠢的决定,放弃中国等于放弃半个未来世界!"

  当然说一点影响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至少还有极少部分中国网民在用Google.cn网站。收到波及Google的Gmail服务业完全可能被中国政府切断。但Gmail的电邮服务的替代者多得数不胜数。

  总之,Google退出中国市场,只是退出在中国的经营。并不代表中国成为互联网的孤岛。

  七、网络监管中国政府并不是唯一一家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出台爱国者法案。这个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的目的扩张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的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减少对于美国本土外国情报单位的限制;扩张美国财政部长的权限以控制、管理金融方面的流通活动,特别是针对与外国人士或政治体有关的金融活动;并加强警察和移民管理单位对于居留、驱逐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外籍人士的权力。这个法案也延伸了恐怖主义的定义,包括国内恐怖主义,扩大了警察机关可管理的活动范围。美国甚至允许不经许可,执法机关就能监视公民通讯。

  加拿大的个人信息及其电子文件法案本身就允许执法机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调查个人信息。2007年加拿大媒体报道,执法部门正在争取不经许可而进入公民私人信息的权力。同样在2007年,一条新的法案要求加拿大的互联网服务商和手机服务商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向警察即使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互联网地址等。

  根据加拿大CBC网站报道,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和瑞典都有类似的法律条款。

  英国2000年的调查权力规范法案就明确要求互联网服务商安装相关系统来帮助执法机关追踪电子通讯。

  八、Google高调退出中国可能不单纯

  2010年1月7号,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国务院请吃饭。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晚宴,规模虽小,来客却都是通讯科技界的重量级人物。客人名单上有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以及Mobile Accord 总裁 James Eberhard, Cisco 的行销总裁 Susan Bostron, 纽约大学教授 Clay Shirky, Personal 个人民主组织创始人Andrew Rasiej等。这是美国国务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美国外交目标的努力的一部分。

  没过几天,在2010年的1月12日Google就跳出来。Google是否在为美国政府的政治目的服务呢?大家拭目以待。如果Google成为美国政府的政治打手,那中国政府对其政治约束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

  来源: 荆楚网

╯╭╯╭╯
╭ ╯╭╯╭╯
╭ ╯╭╯╭╯
╭ ╯╭╯╭╯
███████ ═╮
█温馨咖啡█ │
███████ ═╯
◥█████◤
mint
初級會員
初級會員
 
文章: 33
註冊時間: 2009-10-21 17:04


回到 IT/經營管理/創業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