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八——抉擇的智慧 談比較選項的藝術(補全)

二戰和多戰考友探討經驗教訓, 專業分析考生備考誤區, 機經, 臨考叮嚀

版主: shpassion, Traver0818

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八——抉擇的智慧 談比較選項的藝術(補全)

帖子Behemoth » 2011-03-14 23:59

大仙GMAT論道系列之八——抉擇的智慧 談比較選項的藝術(補全)


選項之間的比較,是語法解題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動作,然則個中的學問,卻少人參透。比較選項,實際上最重要的有3點:

(1)有效性:即找到的比較點是能否給予考點提示的
(2)安全性:比較點應該是較為確定,把握較大的點,而不是勉勉強強找出一處差別就強行“覺得”哪個不爽
(3)經濟性:比較點應該是較為快速,少費勁就能確定不同選項優劣的。
從這幾個原則出發,淺談一下比較選項中的藝術和智慧。
實際上,對選項進行比較,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情態下:
(1)題目入手階段,光憑藉對句子的第一次觀察,無法發現考點,此時應用選項之間的比較,通過選項之間的差異,給自己予一定的提示,從而好歹知道該往哪個方向思考。這種比較,其目的在於尋找方向,因此我稱之為“方向比”,或者叫“上下而求索”。

(2)已經殺滅了3個選項,餘下2個進行比較。此時實際上需要考生作一了斷,偏偏殺3個然後二選一,恰是大量考生前赴後繼的死穴。這一比較場景的思維,更多的接近決策思維,故我稱之為“決策比”。

而這2種不同的比,所應用的觀察角度和技術,實際上有所不同。

對於“方向比”,更強調的是如何有效地找到命題者設置的考點,針對這一場景,給出若干點原則:
(1)比頭比尾比逗號。這是很多考友都已經總結出來的有效規律,不再展開,實際上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此。稍為提一下,比逗號,其實質是比較不同選項採用的不同句子連接方法,因為不同連接方法,暗示了句子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有考察“意合”的意圖。如有的選項用,which。。。,有的用,doing。。。。 需認識其本質,避免僵化理解。
(2)分組比。即對5個選項,如果其中有明顯的分組,如ABC較為相似, DE長成另一副摸樣,則應在組內先進行對比,因為相似度高,差異點較為明顯。

(3)推己及人。即在分組比中,在組1中 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個比較點,並判斷了誰對誰錯,應馬上以該比較點檢驗所有選項。
(4)避重就輕,避實擊虛:選項間可能有多個比較點,萬不可停留在一處死磕。應選擇最不費勁,最有把握的比較點。也忌諱草木皆兵,拿著一個不同就急著排除選項。不管排除的原則是否足夠solid。

決策比:
當餘下兩個選項的時候,考生容易出現“self-rewarded”現象。即覺得自己前面辛辛苦苦殺了3個,嚴格按照了流程,下面應該發洩感性一把。於是又迅速退化回通讀2個選項,按照所謂的語感進行選擇的路徑。因而在這個環節極其容易功虧一簣。

這個環節應該注意的是,對兩個選項刨去所有的相同部分,然後對餘下的所有不同之處進行分析:
(1)該處差異帶來什麼結構上的變化?
(2)該處差異帶來什麼意思上的變化?

根據經驗,一些上來通讀全句沒有被發現的考點,在這個環節往往能被發現。如意思重複(因為對比選項發現生生多出來一個實詞)、修飾關係(因為發現單詞位置被調換)等。

分析到哪為止呢?到了很踏實地能利用某處差異最終決定答為止。如果覺得某處差異還不夠踏實,還可以再多比一處或幾處。


大仙論道系列之外二章:沉澱與昇華——從申雪/趙宏博談GMAT備考
申/趙組合完美複出,驚豔世界並如願摘金。複出近10個月不到。
注意到申雪在接受採訪時的一句話:“我們這次複出,不是吃老本,不是重複以前的動作,而是每個動作都有提高,而且有很多新動作。”
趙、申二人,已經37、32高齡了,這個年齡複出,顯然不可能靠訓練量和年輕人拼,那麼,支撐他們實現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曼聯有吉格斯,37歲高齡仍然擔綱主力,而且舞步越來越自如,如閒庭信步。。。。。。
周蜜在香港複出,本來已經在國羽退役的她,在香港沒教練指導,自己和自己商量著打,打著打著打回了世界排名第一。。。。。。
新加坡有李佳薇,香港原本有乒乓孖寶。。。。。
除了感歎中國乒羽人才實在太多,我們還有啥啟示可以得到?

複出者的心態,往往是真正享受自己要做的這個事情。在多年的量的積累上面,因為有了中間的停止,獲得了沉澱昇華的時間。而沒有被每天重複的訓練佔據內心思考的空間。申/趙不是在比賽,而是在享受賽場的每一處氣息。因為他們在停下的時候重新確認了自己對這一事業的愛,所以在獲得表演機會的時候,是如此投入地沉浸於這種氣息之中,這種心理狀態下,出現失誤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給別人看的,就是自己的內心。

這種複出之後再上新高峰的案例,在藝術性、技巧性要求較高的領域,尤為明顯,我想這就是我在論道系列裏面提到的“大道相通”吧,在道的層面悟到了,很多技術環節,就顯得次要了。實際上,有大量的GMAT考生,在第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相隔很長的時間參加第二次考試,會發現中間由於人生的沉澱,對考試有了煥然一新的視角,哪怕沒有再進行大訓練量的準備,也取得了成績的提高。

這對於偏愛題海和持續高強度訓練的中國教育和體育,以及我們的GMAT備考,是不是一個啟示呢?
停下來,慢一點,多沉澱,傾聽自己的內心,回味最早出發時那種愛的感覺和最純淨的源動力,得到再出發的力量,然後再重新開始。
Eric Chang
MBA Class of 2008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头像
Behemoth
管理員
管理員
 
帖子: 2948
注册: 2004-09-10 18:19
地址: Boston

回到 GMAT 機經分享 / 考試心得經驗談

在线用户

正在浏览此版面的用户:没有注册用户 和 5 位游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