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整考試機制下的備考策略對應
_————兼談諸如“大概對多少個能得多少分”之類問題的無效性
中國考生在遇到GMAT之前,很可能沒有遇到過以自我調整原理進行評分的其它考試,因此容易把筆試時代的一些思維帶入自我調整考試的備考中,這將帶來非常嚴重的錯誤導向。
首先,我們來看看官方提供的自我調整考試的邏輯介紹:
結合14年9月17日GMAC峰會上官方人士對自我調整特點的一些進一步剖析,我們總結出一個關鍵資訊:偶爾做對一兩個超出你水準太多的題目,對最後總分影響甚微。
那麼,這個機理對我們的備考策略有什麼核心影響呢?大仙總結出幾個關鍵的點:
(1) 筆試中,學生會遇到不同難度的題目,而且不論啥水準的學生,遇到的難中易題目的比例是一定的,而自我調整考試裡面,考生遇到的嚴重低於或高於其真實水準的題目的數量比例很低。這將使得考生提高的關鍵在於找到自己能力的邊界,更直接地說,就是判斷自己的水準大概到了哪個程度就上不去了,然後把主要資源放在鞏固這個程度的題目,以及從這個程度的題目往上去進行突破上。
(2) 因為單個考生做對超過自己水準太多的題目並無意義,所以脫離考生起點談考分目標,是一種嚴重的誤導,因為這樣將使考生浪費資源去學習自己實力根本達不到的題目,同時考試中根本遇不到同等難度的題目。因此考生要判斷以自己的備考時間計算,大概最多能向上突破到什麼程度,超過了該程度的題目不再理會。形象地說,就是儘量做“跳一跳”就能系統掌握的題目。如果一個題目滿屏論壇討論都沒有所以然,或者某個題目老師給你反復講解你都不明白的,這個題目對你的分數提高就沒有意義。
(3) 討論自身練習的準確率並試圖以此預測考試分數,毫無意義。選取的題目難度不同,即使考生水準沒變化,準確率也會差別很大,最核心的問題是任何的筆試做題不具備自我調整機制,任何模考軟體受限於database的容量,即使安排了自我調整機制,也極難逼近GMAC的系統。所以,真不要和我說你平時做題準確率百分之幾了,這個資料毫無參考價值。
(4) 學會放下完美,因為考試的機制就是給你不斷提高難度直到你做不對為止,就像舉重比賽,任何人無法一直增加重量。你的任務不是做對所有題,而是向自我調整系統充分展示你的能力邊界。
(5) 官方對難度的設定一直保密,從命題過程看,很可能來自題目試驗階段的準確率排名,這些資料是考生無法知道的,作為專業老師,大仙大概地能判斷哪些題目考生做錯多,哪些基本沒人做錯,因此在我的授課裡面,我會非常強調每個考生找到自己水準的出口和入口,並確定自己資源投入的性價比。
(6) 忘記諸如做對多少個能得多少分的愚蠢問題。真的連大概也沒有嗎?對不起真的沒有。我們假定兩個極端情況:
A 某個人從第一題一直錯到41題。那麼他的水準就一直被釘在最底層
B 某人每做對一題,然後連錯三題。顯然他的水準也會一直被釘在最底層。
這兩人的原始分最後應該會非常接近,但是他們做對的題目數量卻會相差十題左右。
黄卓明大仙的忠告:就像你去做一個房地產專案的開發,選對了地方,做好戶型設計和施工,找好代理商銷售,定好價格,賣得怎麼樣,就等市場判斷了,開賣之前,你的任何推測,都敵不過市場的判斷。作為考生,把注意力放在完善方法論,熟悉解題工具上,以一種好奇心,等著電腦來告訴你幾斤幾兩,不也是一種美麗的等待嗎?